在臺北中山區與大同區交界、距離捷運中山站僅數步之遙的靜巷裡,女裝選貨店《LA TERRE》於本月中悄然登場。不同於附近街廓日漸活絡的潮流氣息,《LA TERRE》透過一襲內斂而簡潔的姿態,為這座城市中的女性提供一處得以隔絕外界紛擾,同時探索個人風格樣態的靜謐之境。 


Location     Taipei, Taiwan

Project Year      2025

Service  Interior Design


《LA TERRE》背後創意推手 Peiti Chen,自小受母親影響進入時裝世界,在「選貨店」這個零售型態仍陌生的年代,青春時期的 Peiti 每年都會固定和在台北經營選貨店的母親前往歐洲,走訪各設計師品牌 showroom 鑑賞與採購,細細感受藝術文化交織出的時裝之美。

深受服裝吸引的 Peiti 進一步前往紐約設計名校 Parsons 就讀服裝設計,除了在美國累積多年相關經驗,返台後更為台灣公司創立品牌,最終,決定在一切時機都成熟之際,創立個人品牌並開設屬於自己的選貨店。 

「La Terre」在法文中有「土地」的意思。對 Peiti 而言,這是一個承載記憶與情感的名字:既是大地,也是母女之間的連結;是一種能孕育、也能安放的力量。基於此初衷與脈絡,決定將自己的首個店舖空間,交由質型 STRAIGHT DESIGN (以下稱為質型)設計規劃。

質型為 《LA TERRE》引入「純粹主義(Purism)」作為空間的中心思想與美學架構延伸,並依此概念為核心命題,思索後續的材料與表現形式,意即,去除不必要的裝飾,讓形體清晰且俐落,保留最基本結構與形式;以理性的設計手法,調配比例和秩序,讓材質與光線成為主要敘事者,並將此案命名為 —— 地土之詩。 

立面以紅土質地礦物塗料包覆,腳下鋪陳陶土地磚,熟悉的磚紅色調除了是台灣傳統房舍常見的用色,更有紅土大地的意象,迎接每一位到訪的人們,半穿透的磨砂玻璃拉起輕霧般的界面,視線並非一眼穿透,卻能看見內部的光與影。

在伸手開門之際,掌心先貼上有機形體石材門把的溫潤與份量,腳尖跨過花蓮紋石踏階,天然礦脈為進門前的片刻停留增添視覺張力。整體門面以去裝飾的手法收束,於街廓之間劃出一條從城市喧囂通往室內靜域的界線。 

步入《LA TERRE》室內,質型以純粹主義的「形體清晰、機能合一」作為結構原則,強調比例與和諧、幾何形狀和色彩表現上的克制。空間前半部分的視覺重點由櫃檯延展而出,串連成商品展示、結帳工作區與高吧座位的多功能區,透過階梯式高低錯落,轉譯土地上的層層疊疊、沉積的時間感。

第一層以 FRP 格柵板建立秩序與透光性,中間一層則搭配天空藍結晶石桌板與孔雀藍礦物塗料面,作為結帳工作區的最高一層立面,則採不鏽鋼拋光黑氧化處理,以冷靜的金屬語氣定錨工作節點,與周邊的溫潤材質形成巧妙的對比。

視線轉向右側,陳列架以深綠木紋染色作為基底,結合不鏽鋼衣桿架,架上嵌入一面造型鏡,造型靈感來自服裝設計過程中剪裁下的裁片,為空間注入隱約的時裝語境。 

如果紅土是承載大地的肌理

那麼光便是讓生命得以呼吸的縫隙

光,是這個空間的關鍵敘事者,《LA TERRE》深處雖無法引入自然天光,質型仍希望將緩緩灑落的光表現在空間之中,在表面與空氣之間形成細微的層次,因此,一座抽象的天井應運而生。

天花板中軸配置一道線性燈,左右併置光膜面,使光自上方垂落而下。為避免大面積單一亮度使畫面扁平,設計團隊在光膜上刻意分割,形成可被辨識的明暗層次與光域邊界;人行其間,能感到光的轉折,而非只有亮度的均一。

左側的光紋膜牆以半透明、帶纖維紋理的材質承接背後光源,像把光過篩後再釋放;牆體被柔化,邊界變得輕盈,空間由此產生純淨、極簡的靜謐。 

令人無法忽視的,還有這座挺立於場域中央處的弧形造型展示架,表面以藍綠色的黃銅氧化處理做飾材,讓自然的氧化斑紋呈現出如同孔雀石般的有機礦物感紋理。弧線的造型切分狹長的動線,也在礦物塗料的背景之中創造一處量體焦點,讓新與舊、柔與剛,在此自然並置。 

《LA TERRE》空間中所運用的金屬多採氧化處理,質型團隊刻意保留製程中的不可控性所呈現出的色澤與紋理皆無法複製,每一件金屬在時間與環境中,表現出只屬於當下的表情,這份不把一切都掌控的選擇,正是 Peiti 與設計團隊對空間詩意的詮釋。 

Next
Next

OAK ROOM